膝下两个儿子,赵匡胤为何迟迟不立太子,最后由弟弟赵光义继位?
本文摘要: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帝王继承制度,基本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的,继承皇位的一定得是自己的儿子,除非没有,才会考虑兄弟。 而历史上恰恰有这么一位著名的皇帝,在有两个儿子在世的情况下,皇位最后却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想必我

    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帝王继承制度,基本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的,继承皇位的一定得是自己的儿子,除非没有,才会考虑兄弟。

    而历史上恰恰有这么一位著名的皇帝,在有两个儿子在世的情况下,皇位最后却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想必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谁了,没错,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实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由于赵德秀和赵德林都早夭,因此赵德昭是长子,赵德芳就是次子。

    而关于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的问题,一直以来有两个观点,夺位与传位,即“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

    关于斧声烛影

    

    赵匡胤剧照

    宋太祖在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这天晚上,突然想找弟弟赵光义喝酒,喝着喝着赵匡胤突然想和赵光义说什么,就喝退左右,这时房间内就只剩赵匡胤兄弟二人了。二人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所有的宫女、侍卫都在大殿之外候着。然而后来众人在外面听到了斧头戳地的声音,还通过影子看到了赵光义在躲避。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大声叫道"好为之!好为之!"。当晚赵光义留宿在宋太祖的寝宫,半夜的时候赵光义就出来宣布太祖驾崩,随后接受遗诏在灵前继位。

   

    赵匡胤的这句,好为之!作者觉得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你干得漂亮,敢杀我。另一个意思是,你好好干吧,好好干吧。然而赵光义当晚是否真的弑兄,历史上众说纷纭,无法确定。

    关于金匮之盟

    先来了解一下金匮之盟的由来。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其子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建隆二年(961年)病重时,把她的儿子太祖皇帝、宰相赵普两人叫到跟前来.吩咐太祖说,宋朝能取得政权,是因周幼主即位,众心不附之故。我们应当吸取这个经验教训;你将来百年之后,当传位于你弟匡义(光义为后改的名字)。

    赵匡胤当即表示,一定要遵照母亲的意见。杜太后又对赵普说:“尔同记此音,不可违泡。”即命赵普在榻前起草一份誓书,于是赵普即在该纸末尾签署“臣普记”字样。最后,太祖把这个文件,藏在一个金匮中,命一位谨秘的宫人加以保管。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然而,金匮之盟的真相和斧声烛影一样,疑点重重。主要有两点:

    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年仅三十五岁,正值大好壮年,而年长的皇子赵德昭已十一岁。赵匡胤就算随便再活个几年,长子就已成年,孤儿寡母的情况便不复存在。杜太后怎么会那么确定赵匡胤一定会英年早逝,进而催促迫使太祖皇帝当即立下皇储?

    还有这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登基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赋闲在家许久的赵普,拿出来公布于众的,至于他为什么赋闲在家呢?因为他是赵匡胤的人,还在当年做丞相的时候多次公开表示支持赵匡胤立嫡。所以赵光义继位后自然看不上他,此时的赵普可谓是郁郁不得志。

    所以这金匮之盟在这样的时候公布,当中的真实用意被众多人怀疑,甚至争议至今。

    

    关于传位

    以上两个传闻争议千年,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中真伪。

    接下来我们从赵匡胤登上皇位后的种种表现分析一下他究竟是怎么看待传位这件事的。在赵匡胤登上皇位的时候,长子赵德昭已经十岁,到十六年后赵匡胤去世,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这期间,赵匡胤不仅没有将儿子立为储君,甚至都没有封王,这样的行为,看起来是非常奇怪的。(难道觉得自己身强力壮,不着急?理由似乎有点牵强,谁能保证没个意外呢?)

    而赵光义在宋朝刚刚建立就被封为晋王,后来又做了开封府尹(首都的市长),五代时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治理京城的亲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像后周的世宗柴荣就是以晋王及开封尹的身份继承后周太祖郭威的皇位的,后汉高祖刘知远,以刘承训为魏王、开封府尹。而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封弟弟为晋王加开封府尹,这其中的用意真的引人深思。

    让我们找一找其中的蛛丝马迹,先看看赵匡胤登上皇位谁的功劳最大。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率领大军出城迎战辽军,不料走到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起了陈桥兵变。在赵光义、赵普等人的授意下,将士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在“百般推脱”下,完成了“黄袍加身”这场非常精彩的大戏。(嘴上说着你们陷我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心里早美滋滋了)。

    而这件事最大的幕后推手,就是赵光义。此时,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还不到十岁,无法委以重任。刚刚登基,内有朝臣不服(前几天还是同事呢,你喝点酒换件衣服就成我们老板了,谁能服?),外有北汉、辽国虎视眈眈。赵匡胤可是经历过五代十国乱世的,知道幼子继位的危险,毕竟自己的位子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赵匡胤需要一个有能力,又信得过的人来暂时帮他分忧。自然,帮他登上皇位的亲弟弟赵光义就是不二人选。所以在他做了皇帝以后,赵光义的权力势力日渐增大,甚至俨然一副接班人的架势。每逢重大事宜,赵光义的意见非常重要,比如赵匡胤在世最后一年期间,他渴望迁都洛阳,遭到赵光义强烈反对后,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其实可以看出,假如赵匡胤将长子赵德昭封王并且立储,那么在他百年之后,即便名正言顺,但赵德昭能否斗得过这位集能力、势力、权力于一身的叔叔呢?结果显然是不能,甚至很有可能血溅宫廷,死在赵光义手里。

    

    作者觉得,说赵匡胤不想立赵德昭为太子,那绝不可能。但若传位给赵德昭,一旦赵光义狼子野心,打着“清君侧”或其他旗号想要谋朝篡位,对于整个北宋将会是灭顶之灾,毕竟大宋的江山,如果没有赵光义出力,很难得来,他的实力到后期也算是尾大不掉。所以为了来之不易的大宋江山可以千秋万代(毕竟都姓赵),也算是为了保住儿子的命。再加上金匮之盟这个传闻,假如有一定真实性,那么他也会时刻记得对母亲的承诺。所以综合几点原因他不得不默认了弟弟继位的事实,这应该也是一直没有给儿子封王立储,却处处提拔弟弟赵光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