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40年 为黄山短尾猴建“家谱”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黄山8月13日电(樊成柱)“你看,它从山崖上下来了,他就是猴王‘圆脸’。它的身体最壮硕、毛色最佳、精气神十足,在这一支猴子谱系中很容易被识别出。”1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黄山野生猴谷做黄山短尾猴生态学调查的研究人员孙丙

  齐齐哈尔新闻网黄山8月13日电(樊成柱)“你看,它从山崖上下来了,他就是猴王‘圆脸’。它的身体最壮硕、毛色最佳、精气神十足,在这一支猴子谱系中很容易被识别出。”1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黄山野生猴谷做黄山短尾猴生态学调查的研究人员孙丙华说。

8月1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黄山野生猴谷拍摄的黄山短尾猴。樊成柱 摄

  当天,在黄山市浮溪短尾猴野外研究观测基地内,成群结队的黄山短尾猴或在小河沟、小溪边翻石扒枯枝烂叶寻找食物,又或依偎在石壁上晒太阳,还有的在松石和护栏间嬉戏,卖萌调皮的样子让人难以忘怀。

安徽大学研究团队在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黄山野生猴谷检查监控视频。樊成柱 摄

  黄山山脉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定为世界108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被誉为华东地区的“物种基因库”。黄山短尾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猴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安徽主要分布于黄山风景区西南部,现有13个群体近800只。

安徽大学研究团队在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黄山野生猴谷开展生态学调查。樊成柱摄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黄山短尾猴的了解与研究还是一片空白。1983年,安徽大学生物系王岐山教授与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和田一雄博士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皖南的猕猴和短尾猴开展生态学调查,并在黄山西南山麓的浮溪建立短尾猴野外研究观测基地,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安徽省第一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安徽大学灵长类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张通说,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黄山短尾猴,近年来,研究基地添置了各种先进的望远镜、红外摄影摄像等监测设备,通过食物招引、自然识别、谱系构建和行为测量等,创造性开发野生动物非干扰的定量观测研究技术,深入剖析它们的习性、行为目的和社会结构,促进黄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8月1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黄山野生猴谷拍摄的黄山短尾猴。樊成柱摄

  随着安徽大学的研究深入,研究人员发现黄山短尾猴的繁衍和人类相近,于是给定向观察研究的黄山短尾猴群体按照性别、辈分起了名字,建了家谱。“基本上是遵循人类起名规律,公猴的名字比较男性化,雌性猴子名字则比较女性化。”其中,有个猴子家系是叶姓,按照“春夏秋冬”的方式命名;另一个猴子家系是头家,头家又分为两个支系,一个分支是以“春夏秋冬”命名,另一分支是以“荣华富贵”命名。

8月1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黄山野生猴谷拍摄的黄山短尾猴。樊成柱 摄

  自1983年开始,三代科研人员艰辛开创传承创新,在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大黄山国家公园”和“黄山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