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健康困扰民众 专家:“护胃要趁早” 调整饮食、情绪管理并重
本文摘要:(记者 陈静)2023年4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护胃日,《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胃黏膜损伤会逐渐积累加重,进而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应该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齐齐哈尔新闻网上海4月9日电 (记者 陈静)2023年4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护胃日,《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胃部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打工人”的普遍健康问题之一。当代“打工人”的胃所面临的难关,除了饮食因素和情绪因素外,还有认知误区,在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上欠缺行动力。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李景南教授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伟教授当日在线接受采访时均呼吁“护胃要趁早”。李景南教授认为:“年轻人总认为胃痛忍忍就过了,事实上,胃不舒服是胃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着可能某种原因造成了胃黏膜的损伤,应该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俗话称“十胃九病”,胃肠道疾病已成为中国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报告,94%的受访人群有过胃部不适症状,比如消化不良、胃部饱胀、反酸烧心、胃痛等;73%的受访人群确诊罹患或者曾经罹患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在不同年龄段的受访人群中,“80后”“90后”人群中确诊过胃部疾病的人群比例最高,约77%,年轻的“00后”中也有66%的人群确诊过胃病。李景南教授介绍:“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几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胃病,但近些年来,我们发现,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有年轻化的趋势。”

  有研究表明,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胃黏膜屏障受损密切相关,而不良的饮食习惯正是导致胃黏膜损伤的一大因素。报告显示,近90%的受访者有不良饮食习惯,例如:饮食凭喜好不重营养搭配、爱吃宵夜或晚间加餐、爱吃辛辣刺激食物、三餐无序无固定饭点等。

  李景南教授直言:“胃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可通过上调相关信号通路,激活低度炎症反应,影响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造成黏膜损伤。”他提醒民众,情绪压力对胃黏膜屏障的影响也要警惕。报告显示,高焦虑、高紧张、高压力的情绪“三高”打工人中,有过胃部不适的占97%,确诊过胃病的占76%,均高于全人群整体水平。从这个角度而言,胃病也是“情绪病”,焦虑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会影响胃健康。

  根据报告,当代“打工人”的胃所面临的难关,除了饮食因素和情绪因素外,还有认知误区。约82%的受访者对胃健康存在认知误区,其中60%的人群认为胃病很常见、只要调整饮食作息就能缓解。李景南教授认为:“如果每次都是忍一忍、熬一熬,长此以往,小病就会变成大病。胃黏膜损伤会逐渐积累加重,进而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应该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报告中可以发现,36%的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已有备药的习惯,但胃病症状不特异、胃药种类繁多,家庭小药箱该如何准备胃药?李景南教授建议,“针对生活中常见的胃痛、胃胀、反酸、烧心等胃部不适,居家可以常备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抑酸剂等药物,在清楚症状的情况下合理使用。”

  他解释,比如:针对最为常见的慢性胃炎,如果只是胃痛,可以优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会在胃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抵御多种侵蚀;如果除了胃痛还有反酸、烧心的症状,则需在胃黏膜保护剂的基础上加上抑酸药物。“如果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李景南教授强调。

  根据报告,熬夜睡眠不足的人群,对胃健康无认知误区者人数比例达到21%,高于整体水平。从报告来看,打工人对早餐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仍有约43%者并非每日吃早餐。对此,李景南教授特别提醒:“年轻人应该保持良好心态,再忙也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不可少,尤其要重视早餐,不吃早餐对胃和胆囊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陈伟教授同样认为:“护胃要趁早、早餐很重要”,并给出了“理想早餐”的清单:“营养均衡的早餐,应该包含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吃点蛋,喝点牛奶或豆浆,配合一部分主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此外还可以添加一些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作为《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的公益支持方,相关跨国企业健康消费品中国区总经理何勇表示:“ 今年的国际护胃日,我们携手权威专家、连锁药店、合作伙伴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呼吁‘护胃要趁早’,以期推动民众健康意识从被动医疗走向主动健康管理,让美好生活可持续。”(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