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兰州11月23日电 (闫姣)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境内绵延九百多公里,对该省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连日来,当地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拟将“人文生态”纳入保护范畴,增设黄河文化保护“专章”,推动黄河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22日至25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在兰州召开。作为此次会议的重点之一,《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草案)》是否增设黄河文化,引起多位委员的热议。
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德新看来,应增设“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组织开展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加强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传承弘扬黄河红色文化,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水利、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为航拍黄河兰州段。(资料图) 高莹 摄“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概念的界定,草案只体现了自然生态,建议将‘人文生态’也纳入生态保护范畴。”甘肃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史百战称,黄河之所以被称为母亲河,就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应该增加相关内容。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建议,甘肃是黄河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丰富,应该予以保护,与黄河保护法相对应,增设黄河文化保护的专章内容。
黄河在甘肃途经大漠戈壁、山地高原、高山草甸,塑造了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民族风情和历史遗迹,也以多种方式“滋润”着沿岸百姓。
“相比而言,写比不写更好。”关于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保护写还是不写的问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廷礼说,要紧扣“保护”这个关键词,切忌写大了、写空了,甚至写歪了,“黄河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不能站在某个文化资源是不是需要保护的角度去看,而是要站在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完)